当前位置:甘肃生活都市网 >> 文化 >> 外部环境与学校:宋代书院的发展如何促进社会的稳步进步

外部环境与学校:宋代书院的发展如何促进社会的稳步进步

发布于:2021-01-13 来源:网络转载

《礼记》提到“化人为俗,必学”是告诉统治者,要想让人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必须从教育入手;古代的国王要想建国,有朝臣和养活自己的人也要以教书为主。想三人行的普通人,一定有我老师那种跃跃欲试的学习精神。韩愈在《劝学》中也提到“君子博学,但若天天照顾自己,知其所知,无为而治”,认为“学无所成”

书院作为学习的首选,实际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宋代作为一个特殊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它承袭汉唐,继之以齐、清,自宋代以来,许多领域发生了变化,影响深远。本文将从宋代书院的变迁入手,向读者展示小书院是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的。

1.国家内外环境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士绅阶层的衰落促成了宋代书院的迅速发展

1. 北宋书院抓紧科举机遇

宋代以前,只有国子学和太学是官方的教学场所,书院只是人们自发讲学的地方,但是宋朝建立初期,因为国家需要休养生息的缘故,宋朝书院迎来了历史性的转变。

由于国家无力在教育领域发展,人才差距逐渐拉大,北宋统治者开始重视前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允许士人通过考试入朝为官。宋朝潭州湘阴有个好人叫邓咸。在他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没有合适的学习场所后,他花钱修建了当地第一所书院“笙竹书院”。当时北宋的书院数量不算多,邓贤也慷慨地接收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留学生,郑獬就是其中之一。

在朱升学院学习期间,他非常努力,学院对他的生活和学习给予了很大的帮助。郑宇中举后,曾不止一次公开向朱升书院表示感谢。一度以状元郎的活招牌,源源不断的学子来到书院,给了其他书院一个启示。到目前为止,书院的发展与科举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现在的高考,书院只教科举的内容,统治者也支持这种现象。

由此可见,北宋书院是在朝廷无力发展私塾的背景下建立,独特的大环境就使得书院必须与国家的科举制度相互联结,通过强化自身教育功能来谋求到更好的生存空间。

2.理学的发展推动南宋书院增长

经历北宋以后,书院已经初具规模,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书院学习。这个时候研究院还是以加强教育为主。然而,随着理学的出现和朱理学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传播,的理学思想也随之产生

南宋开始,一些思想大家开始以书院为载体来传播自家思想。建于南唐。虽然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在北京建立的国学机构,但宋代统治者对它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国学机构。上帝从不关上一扇门,但他会打开另一扇门。南宋白鹿洞书院迎来了它的贵人“白鹿洞书院”。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深受统治者的信任,其理学思想为统治者所接受。

因此,当朱成为知南抗军时,他决定重建白鹿洞书院。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他亲自讲课,宣传学院,并扮演小宗的要求,给学院一本皇家书籍,并告诉小宗,这是为了

让理学更好的在大众传播,这一系列的举动使书院一扫之前的颓靡之势,为日后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奠定基础,而朱熹的举动也让理学家们纷纷效仿,他们及弟子开始频繁出入书院讲学,书院理学之风盛行。

由此可见,理学思想的日益兴盛使得理学家们迫切的想要向大众传播自己的理论,他们将理学带入书院讲堂从而达到促进理学传播,推动了理学发展,这一举动使得书院数目倍增达到顶峰。

二.宋朝书院的日益鼎盛为宋代社会多元化向前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使宋代出现更多可能

1.促进社会结构演变

在经历过五代十国的战乱以后,汉代九品中正制遗留下来的弊病被消磨,门阀士族逐渐退隐于历史舞台。所以宋朝急需新鲜血液来巩固统治,科举考试就理所当然成为了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书院的出现就使得许多平民阶层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崔与之出生在富裕之家,他小的时候也得到过名家的教导,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父亲的去世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崔与之也尝到了人走茶凉的苦涩,所以他迫切的想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来改变家道中落的局面,他头悬梁锥刺股废寝忘食的读书并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进入书院学习赴京赶考终于一举中第,成功跻身于上流社会。

如果你是出生于商人家庭的孩子,虽然不缺钱财但是因为深受士农工商这种阶层划分的影响,你从小就会被父母灌输要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思想。他们会将你送入书院并花大价钱请名师给你辅导,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来摆脱商人之子的身份。

由此可见,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使得阶级流动成为可能,在封建社会士农工商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读书的热情势必会高涨,而宋朝书院数量的日益增多也让各个阶层的人拥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社会结构日益发生变化也是必然。

2. 社会整体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书院的生存离不开生源,如果单靠国家扶持不仅会扩大国家教育经费的支出,书院也会被各种政策束缚。但是在宋朝,书院却多为私人办学,而且规模日益扩大出现繁盛之势。

如果大家在宋代成为一名教书先生,在书院的课堂上询问学生科考的目的时,你就会听到以下几种言论。庶族地主们和同族家贫的表兄弟们一同上学,他们会告诉你自家家族在朝中的地位不如之前稳固,所以只有通过考试才能保住家族荣光;商人家庭的孩子会告诉你,商人在社会上并不受人尊重所以他们必须用功读书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再受到别人的轻视。

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会说,科考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虽然不同阶层的人对科举考试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他们都达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共识,即使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考试中考中,但是宋朝接受教育读过书的人数创下了历史之最。

由此可见,私人书院的扩建就意味着可以接受教育的人数增加,摆脱愚昧无知的可能性也会更大,当人们得以上私学,国民的整体素质也会提高。

3. 儒家正统地位日益巩固

儒家思想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自汉朝以来均居于正统地位,而到了宋朝,随着书院的发展,儒家思想迎来了新的高度。

在宋代,丧夫的遗孀是嫁不出去的,理学大师程颐在与人探讨这一问题时就说过,如果男子娶寡妇不是君子所为,寡妇如果再嫁也是失节行为是要遭受众人唾弃的。不过在封建社会,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丧失后妻子如何有经济能力来支撑家庭?但是程颐却依旧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虽然这是程颐本人私下交流时的一句戏言而且程颐本人也并未严格遵循自己的话,他自己也为了不让姐姐因为外甥女丧夫的事过于担心还亲自为外甥女寻找夫家再嫁。

但是南宋时期,理学兴起,书院教学中的理学内容较多,程颐作为理学大家,他的的弟子便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无心的话翻找出来并作为信条大肆宣扬,严重破坏了女性的权益。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宋代将三纲五常同天理做等号,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被理学家广泛接受,而统治者对理学的大力支持也使宋朝将女子守节的行为大加赞赏,读书人对于历史上风气较为开放允许女子再嫁的汉唐称作为“脏唐烂汉”,并对贞节牌坊的痴迷达到顶峰。

由此可见,宋朝书院的发展,读书人的增多虽然对于儒家思想进行了一些不恰当的填充,但是《三纲五常》中对“仁义礼智信”品质的发扬却值得我们学习,而且理学思想在短时间内被大众广泛接受,也反映出书院的兴盛使儒家思想在宋代的正统地位更加稳固,这更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

从长远角度看,促进教育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宋朝书院的壮大和教育方式的不断更新也让我们领悟到祖辈们对教育的思考,如果说汉朝只是出现学在官府转移到学在民间的现象,那么宋朝就是将这一现象转变为普遍,至此以后儒家思想真正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的我们对于文化传承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教育始终是一个国家得以强大的标准配备。宋朝书院的繁盛离不开社会历史的推动,但是它能够回馈社会的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才能走长远。

标签: 书院 理学 宋朝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