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甘肃生活都市网 >> 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思匠心——发绣(温州发绣)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思匠心——发绣(温州发绣)
在中国刺绣古老而绚丽的历史中,发绣有着神奇而独特的地位。发绣,古称墨绣,是江苏东台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品种之一,以人发为原料,绘画与刺绣相结合。发绣起源于唐朝元年。它是一件由头发和丝绸制成的艺术品,结合了绘画和刺绣。一开始是为了表达对佛的虔诚。后来在元明时期广泛使用。在中国古代,人们视头发为生命。头发作为人类生命物质的一部分,从母亲那里继承下来,传递着生命的信息,是人类精神和活力的凝聚体。
唐朝佛教鼎盛时期,东台西溪的忠信女子开始用自己的细毛将如来、观音菩萨绣在丝绸上,这就是发绣的来源。到元末明初,发绣已经突破了宗教题材,其表达也不再局限于人像。艺术手法创新,绘画与刺绣相结合,孕育出传世佳作。然而到了清末,这门奇葩艺术没落了,几乎销声匿迹,人们只能从博物馆的藏品中窥见她过去的魅力。新中国成立后,发绣迎来了复兴。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发绣是《东方朔像》,现收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据说是南宋皇帝赵构的王妃刘安绣的;早期发现的发绣还包括日本正仓院的《弥勒佛》雕像,出自明代韩希孟之手;《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复印件中的《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是明代夏明远的两件发绣。明嘉靖年间上海博物馆藏《倚琴伫月图》和清道光五年陕西巡抚杨延春的女儿成都文淑书院藏《水月观音》,都是传世珍品,被后人誉为神作。
温州发绣是浙江省著名的特色传统工艺品种,是中国24种地域性刺绣之一。它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工艺,运用了创新的技术。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精湛的技艺和持久的收藏价值备受瞩目。温州发绣倡导“因物施针,以普通头发为媒介,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注重形象的个性特征,以独特的质感、素色淡雅的外观、丰富的层次和微妙的变化,展现精致的艺术效果和高雅的艺术气质”的创作理念。就头发而言,温州发绣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单色发绣,即用同一种族的头发创作的发绣;另一种是彩色发绣,即将不同种族的头发绣在一起。
用人发代替丝线刺绣。头发有特殊性质,坚韧光滑,颜色持久。发绣是需要选择的,利用人的黑、白、灰、黄的颜色、柔软度和亮度,用不同的针迹,如取针、滚针、剪针、绕针等来绣字画。针法精细,格调高雅,就像国画中的素描。发绣中使用的绘画题材多样,包括中国山水画、中国书法、人物肖像、写意动植物等。它们富含东方艺术。它的制造工艺复杂,消耗劳动力惊人。头发经过收集、染色和化学处理后,被发绣艺术家用作线,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辛勤劳动才能完成一件发绣作品。因为头发又厚又圆,又不服帖,为了让作品“平、亮、匀、自然”,只有艺术家用了近十种针法。
发绣以简单朴素取胜,针迹细密,色彩柔和,风格独特。其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杰出才能和艺术创造力。发绣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