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甘肃生活都市网 >> 文化 >> 《走进美术馆》|艺术创作的精神
《走进美术馆》|艺术创作的精神
“聚在一起不容易,但为什么散了很难?与其抛在脑后,不如现在就献给国家,让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成绩。”这是著名古代文献学家、教育家、古物鉴定家、收藏家容庚在中国美术馆“——容庚捐赠展”上的一句难忘的话。据捐赠机构不完全统计,容庚一家向国家捐赠青铜器200多件,历代书画1200多套,古籍善本1万多套,名人拓本、帖帖帖、信札1000多件,以及大量手稿、版画、抄本等。其捐赠的实质和数量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文化旅游部2020年全国艺术作品征集与捐赠奖励项目:荣乃达——容庚捐赠展”
近年来,“捐赠”一词在美术馆的各种展览活动中并不少见,无论是国家项目还是美术馆的独立行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容庚捐赠展”上动情地说,藏品体现了文化的积淀,记录了艺术的历史,镌刻了时代每一部经典作品的生命印记,饱含着不可分割的亲情、友情和文化情怀,是从“家宝”到“国宝”的历史性转变。为国家宝库作出无私贡献的艺术家和捐助者,不仅保留或继承有形的艺术作品,而且维护和继承高尚的精神品格。
01
为国典藏
铭记每一份感动
艺术家和捐赠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连同他们的艺术作品,成了国家艺术殿堂里闪亮的珍珠。近年来,中国国家美术馆得到了许多艺术家、他们的家人、艺术机构和个人的支持和慷慨捐赠。在11万件藏品中,以捐赠形式获得的有3万多件。有了这些捐赠,中国美术馆的收藏序列更加完整和丰富,构成了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作品的收藏格局,包括极其珍贵的中国古代书画和国际艺术家的作品。
“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黄河魂红心——王克菊百米油画长卷展”
天凯大理五言莲1950年,于右任祝晓龙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法国艺术研究院院士让卡尔多向中国国家美术馆捐赠雕塑《阳光下的牛》
“60年来,国内外成千上万的人向中国国家美术馆捐赠了作品。每次捐赠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捐赠者的名字应该永远被记住。”基于这种感受和认同,2020年1月,中国美术馆策划了该馆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捐赠作品展览“中国美术馆向捐赠人致敬——捐赠作品展览”,精选了700多位艺术家的900件作品(套),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篆刻、民间工艺美术、摄影、 综合性零件和国际艺术。可以说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段捐赠史都是一段充满爱和奉献的旅程。 1964年,邓拓老师收藏的145件古代书画珍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填补了中国美术馆古代书画收藏的不足。邓拓老师早年试图通过个人收藏来整理中国美术史的野心终于实现了。1996年,德国收藏家路德维希(Ludwig)捐赠了89件(117件)国际艺术品,包括毕加索(Picasso)、霍克尼(Hockney: A Life In Pictures)、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列支敦士登(Lichtenstein)、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等著名作品。这是中国第一次收集到大量西方艺术作品。2015年,在“人民艺术家——老舍和胡杰青藏画艺术展”期间,老舍的孩子们将父母的珍品包括齐白石、傅抱石、林风眠等大师的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当艺术品市场火爆时,他们
的奉献精神尤其令人感佩与动容。2016年,杨振宁、翁帆夫妇捐赠了3件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熊秉明的雕塑作品,此次捐赠不仅见证了杨振宁与雕塑家熊秉明长达70余年的总角之交,让珍藏多年的作品有了最好的归宿,也开启了熊秉明作品的“回家”之路。2018年11月,吴为山与同事专程赴法国,遴选捐赠作品,签署捐赠补充协议。其间,一段动人的往事令他至今难忘。在熊秉明家中,有一幅楚图南为熊秉明雕塑题写的书法作品《题秉明雕塑老牛》,挂在墙上30年不曾取下。深知这幅书法与雕塑作品之间暗合的情意,吴为山以中国美术馆人留住真情、留住经典、留住历史的远见,说服熊秉明夫人陆丙安女士将这幅作品一并捐赠,让文化艺术的故事更为完整地记载并呈现在祖国人民面前。熊秉明曾在《回归的雕塑》中独白:我回来,回到真真实实的母土。“虽然熊秉明最终没能回来,作为一种遗愿,我们怀着敬重之情,秉持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历时5年,积极协调,迎接经典作品‘回家’。”吴为山说。
▲八大山人(油画) 132×100厘米 2006年 靳尚谊 中国美术馆藏
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一代美术家,靳尚谊认为,捐赠自己的作品给国家美术馆,是向国家和人民汇报和回馈的重要方式。他多次在各种场合,倡导美术家们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继2008年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39件作品后,2019年4月,靳尚谊再次将其近10年来完成的10件新油画创作,以及珍藏的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各个时期创作的素描和油彩人物肖像写生、风景速写和油彩写生、肖像画创作25件,总计35件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这些新捐赠进一步充实了中国美术馆关于靳尚谊各个时期艺术创作的收藏,使中国美术馆拥有了完整的靳尚谊先生的创作序列。
谈及再次捐赠作品的初衷,靳尚谊这样说道:“作为一位艺术家,我始终认为美术馆是自己作品最好的归宿。近期的这些作品与之前不同,是我关于艺术创作的新思考和新实践,将它们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保存和研究,是最有意义的。在新时代,美术馆事业蓬勃发展,把优秀的美术作品给中国美术馆收藏和展览,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欣赏到好的艺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素养,以美化育人心,展现我们国家的文化精神。”
02
系统研究
以学术品格支撑高质量收藏
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捐赠给美术馆,对美术馆丰富馆藏精品,发挥美术馆专业功能,深入开展美术研究,启发更多艺术家及后人对作品历史价值的思考,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近些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围绕美术馆的收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比如,通过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摸清家底,对于当前国有美术馆的收藏情况和藏品现状进行系统梳理;通过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的实施,有效带动社会捐赠,加强美术馆收藏;通过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的开展,促进美术馆对藏品的研究利用和展示推广。通过扶持美术馆的青年策展人,强化美术馆自身的策展能力,加强对藏品的学术研究和发掘。这些项目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系统性的国家美术收藏工程。
众所周知,国有美术馆的收藏是公益收藏,不是市场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私人藏家近年来通过拍卖会表现出强劲购买力,将许多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美术品变成与“国家收藏”相并行的“私人收藏”,一些重要作品一直藏于个人手中,没有进入公立美术馆的藏品序列。如何突破这一困境,提升美术馆的收藏数量与质量?2004年开始设立的“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资金”最先由中国美术馆执行,到2009年增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作为执行单位,再到2015年政策进一步调整、细化。首先是扩大实施单位范围,增加国家重点美术馆参与其中;其次,转变了经费投入方式,以补贴资金带动地方财政及各实施单位对捐赠性收藏的经费投入和保障;再次,对项目申报和遴选更加严格,还加强了对项目实施的管理,强调了资金在奖励捐赠者以及作品的宣传研究和推广方面的使用力度。提倡这种捐赠性的收藏,能够把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标志性作品纳入到国家美术收藏研究和公共推广工作中,从而扩大艺术收藏的公益性。据了解,该项工作开展以来,先后扶持100余位艺术家的捐赠项目,入藏美术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近2万件。
▲ 秋树聚禽图(国画) 明 林良 容庚捐赠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在市场活跃的新时期,美术馆该收藏什么、如何收藏,考验的正是美术馆的学术品格和公益影响力。近年来,各地美术馆逐渐明确自身学术定位和收藏重点,均制定了较为严谨的收藏工作流程,积极发挥专家决策作用。如上海中华艺术宫明确以“海派绘画”与“中国当代架上绘画”为重点的自有收藏体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将长安画派第一、二代画家的作品,西部美术作品以及具有陕西民间特色的艺术作品作为收藏重点,虽然每年入藏数量不大,但确保了学术质量;成立10余年的北京画院美术馆,正是在北京画院数十年的储备与收藏中奠定了基础与方向,逐渐成为一座呈现齐白石艺术与20世纪中国经典艺术的重要场所;广东美术馆则通过连续举办“广州三年展”和“亚洲双年展”,来逐步完善当代艺术的收藏体系,又通过策划大型摄影展,开启我国国有美术馆大规模收藏本土摄影作品的先河。
“美术馆的收藏如果没有在自身定位基础上的系统研究做支撑就会变得盲目,会直接影响到收藏的质量和对藏品的利用。”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指出,在考虑一件作品是否符合典藏方向的时候,美术馆管理者需要从作品的分类、美术发展史的架构、创作的艺术家、作品的重要程度、艺术现象梳理、所属地理区域、相关人物、作品规模等方面进行考虑和检验。以湖北美术馆为例,在全面梳理湖北美术历史的基础上,湖北美术馆明确收藏定位,确立六大特色收藏,即漆艺、工业版画、当代雕塑、当代艺术、水彩以及围绕20世纪湖北美术史的专题收藏,逐步形成了“三个三年展,一个年度展”的品牌战略,即“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工业版画三年展”“美术文献三年展”和“三官殿1号艺术展”,利用展览品牌不断完善自己的收藏体系,同时又通过收藏体系去推动展览项目,充分运用区域优势和一切资源,通过接受捐赠、奖励性购藏、以展促藏、资源互换等方式,积极主动、踏实认真地开展藏品征集工作,在众多美术馆中开拓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发展之路。
从“零藏品”起步,浙江美术馆在首个十年里积累下不俗的藏品“家底”,通过征集、接受捐赠、收购、组织创作、寄存代管等途径,目前已收藏超过2.5万件不同种类作品,以浙江地域为主线的近现代美术藏品体系逐步形成。如今,浙江美术馆是国内收藏吴冠中捐赠作品最多的美术馆。同样情牵故里的,还有浙派人物画大家周沧米,将2672件作品及诗文文献捐给浙江美术馆,他在弥留之际接过收藏证书说:“这是我的艺术人生中最后的辉煌。”浙派人物画创始人之一李震坚的家人,捐出其画作及素描、画稿等4028件,是浙江美术馆开馆后接受数量最多的一宗捐赠。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表示,今后的工作重心不是简单地扩展项目和藏品规模,而是要打破“准博物馆化”的惯性思维,真正扬己所长,在展示“有形之物”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场域”的研究、确立和展现。他用“有机美术馆”来诠释浙江美术馆的典藏观,即去市场化、名家化等,通过自主策划建立展览体系后实施征集,保留作品后再输出。通过“深度策展”的创新模式,形成策展、创作、展览、典藏、交流全方位一体的现代化“有机美术馆”建设模式。对于国有美术馆普遍存在的典藏“焦虑”,应金飞说,现代美术馆作为博物馆的演进形态,已确立起自身的学术分野、风格指向,各地美术馆应规避“以己之短,击人之长”造成的资源挤占和隐型浪费,理性高效地运用好国家财富。
03
典藏活化
用情“藏宝” 用心“献宝”
国家收藏的目的不是藏入深闺、束之高阁,而是加强利用,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201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正式推出,其目的就是希望从美术馆的藏品研究展示、宣传推广工作入手,并通过项目扶持的方式,引导美术馆加强对藏品的研究利用,并逐步实现美术馆藏品的长期专题陈列。据了解,项目实施9年来,国家累计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共推出80余家美术馆馆藏精品展览270余个,展出馆藏精品超过25000件,其中自入藏以来首次展出的作品约占60%,观众总量超过1000万人次,在全国美术馆行业乃至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藏品收藏进入国家美术的宝库,要不断拿出来献宝,美术馆不是一个冷库。所以把藏品活化,通过一定的机制、方式,有系统、有计划地展览,促进各个美术馆的藏品展出有着重要意义。”吴为山表示,藏品展出,对于藏品的利用、藏品价值的体现、展示优秀艺术家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民大众来享受艺术创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藏品展出季,不是简单地把藏品拿出来展,还要有学术、思想、艺术的导向。各个美术馆要根据不同的时间、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来梳理藏品,进行主题性的活化。展出季就是典藏活化的过程,展览不仅是起到活化的作用,也激发了艺术家和家属的责任感,把自己的收藏和作品进行捐赠,把家宝变为国宝。”
从最初的仅仅是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到开始对藏品做研究梳理,以学术研究推动展览展示,以公共文化教育活动配套展览,同时在社会、观众中获得更广泛推广,提升美术馆自身影响力,进而又带动新的精品入藏……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不仅让国家美术典藏真正发挥引领文化发展、引领艺术创作以及文艺惠民的作用,同时也让美术馆自身的典藏、研究、展览、推广等流程产生联动,培育了品牌价值、提升了学术品格、明确了公益属性。
加强捐赠作品的公开,推动藏品数字化建设;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收藏流程;加强对藏品的修护、保护及利用……未来,国家美术收藏工程仍将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虽然只是针对收藏这一环节,但其作用和影响却将远远超过收藏本身,不仅直接带动美术馆的全面专业化建设,树立并倡导主流的美术价值标准,同时,也为全面提升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将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整体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1月24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艺术创造的精神依归》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