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甘肃生活都市网 >> 财经 >> 这届95后|874万毕业生步入职场竞争 地狱难度毕业季开启
这届95后|874万毕业生步入职场竞争 地狱难度毕业季开启
编者按:
没有人一直年轻,却一直有年轻人。全球18亿年轻人,他们是充满潜力的一代,互联网让这一代年轻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表达权利,他们通过网络交流、学习,创业。
他们从网络中汲取养分,又用自己的创造力反哺这个繁荣的生态。从爱好到职场,他们的人生观和职场观与父辈有着显著的区别。
打工人、干饭人,这些年度爆梗背后是年轻人对于职场、生活的自我解嘲,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严肃议题的独特思考。如何正确认识这一代年轻人?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腾讯新闻联合众多优质创作者,围绕95后这个“年轻群体”,通过行业观察、人物故事、市场报告等一系列的内容,试图为大众揭开这个新兴群体的真实群像。
腾讯新闻独家策划《这届95后》
时代周报记者郭梓昊
这届95后的应届毕业生本来还想着,走出校门的选择不外乎是去考研考公,亦或是找一份体面的工作。
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2020毕业季增添了太多不确定性。有企业经营困难,不得不停工停产;有企业为了“活下去”,减少对外招新。求职岗位锐减,毕业生焦虑、惶恐、不安,大喊这是“地狱难度毕业季”。
教育部统计,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共874万人,较2019年增加40余万。就业竞争压力空前,新的内卷来势汹汹。211、985高校学子如过江之鯽,直接秒杀二三流的本硕学渣,小镇做题家也无奈惨败于中关村鸡娃。
危机之下,这届95后选择更稳妥的后路。“考研热”、“年轻人进体制”相关的话题屡登热搜。没想到迎面而来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的热门编制,一个岗位的竞争人数一度超过3000。
足够幸运的年轻人顺利拿下工作,也得小心翼翼。毕竟谁也不知道,是离职的电话先打出去,还是“催就业”的电话先打进来——连续踩坑后,才发现自己进了一家皮包公司,匆匆离职跑路。这时候,学校一通电话:“找到工作了吗”,击垮了心里最后一道防线。
2020年最后一天,我们采访了四个应届毕业生。他们当中,有的是在家呆了5个月的“待业青年”,也有仍在考研线上挣扎的“做题家”;有人为了生存,找到工作后却遭遇职场陷阱,也有人依旧怀念校园生活,心心念念,只想要拍上一张毕业照。
透过这些侧面,或许能从中看到这届毕业生的冷暖时刻。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考研成了一个逃避的借口:逃避生活、逃避就业与竞争
白白白 广州
一年来反复的噩梦根源。(受访者提供)
有时会怀疑自己智商,考完国内考国外,到头来却是读书、工作两头空。
2019年末,国内考研结束;2020年初,我又踏上申请研究生留学的路途。考研的原因,当然有跟风、想拼一拼的心态,但更多的还是受家人影响。
我爸是一家公司的小领导,职场经验让他知道现在就业有多困难,研究生学历在求职市场都未必吃香,更何况遍地都是本科生。一天回家,他突然问我,“大四快毕业了,以后有什么计划?”平时就少跟父母讨论未来的我一时无话。他顺势帮我定了目标,“去试试考研吧”。
一开始,我是抗拒的。那时还在电视台实习,不想放弃了这次机会。再说,家人只希望我拿到研究生学历,不管是不是985、211,再不然就是香港澳门“镀金”都行。这种为了找工作而考研想法,很low。
后来,我爸发来的一组数据改变了我的想法:2019年硕士生的底薪平均比本科生高2000元,与我专业对口的岗位大部分都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
我才发现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大家都在内卷。经历过专升本的哥哥还劝我说,读研不能说全是为了找工作,而是让自己有更高的平台,有更多的可能性。
好吧,我被说服了。三个月后,我离开了实习单位,想着试试看吧,万一哪天真香了呢?
没想到,生活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国内考研失利,连续三次语言分不过关。我对自己甚至产生了怀疑:究竟是不是考研这块料?
那时,身边的同龄人都找到工作了。我常会想,如果当初我坚持想法,留在电视台继续实习,现在会不会不一样?但我不敢辜负家人对我的期待。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无法在考研和工作之间作出抉择。直到现在,我依然在想,考研的意义是什么。没有结果,但也没有动力,没有热情,只有后悔。
国内考研失利,唯有试试国外留学。但这是一笔无底洞的花钱:从准备材料开始,语言考试报名、补习班费用,网申专业报名,光是前期申请就花了四万。家里依然是支持,但每看着一笔钱花出去,我心里的压力又多了一点。
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焦虑。四五月国外疫情突然恶化,病例激增,港澳留学竞争更为激烈。国内语言考试也全部被取消,开放时间不明。看不到尽头的备考,只剩下许多没有意义,却让人消极的想法:会不会到头来也没有书读,毕业大半年还能找到体面的工作吗,会不会成为自己不齿的啃老族。
2020年8月23日,第一次雅思考试结束。走出考场后,买了一杯喜茶庆祝。(受访者提供)
考研,对于我终究还是成了一个逃避的借口:逃避生活、逃避就业与竞争。
2020年快结束了。我告诉自己,如果明年(2021年)4、5月前还不能“上岸”,那就一定要去工作了,不能再拖了。
毕业后最大的感触,还是茫然无措
一棵树 常德
毕业季最让我耿耿于怀的事情,就是没有拍毕业照。
我们宿舍四个时代姐妹花,没有当面告别。挨个错开回学校收拾东西,各奔东西,勇闯天涯,留下感慨:“2020太难了。”
虽然还会和同学们Facetime见见面,学校也答应会补回一个毕业典礼,但一想到人生的交集就在这一刻结束,连几张留念的照片都没有,整个人就很伤感。
班委也努力过,到网上定制云相册。我当时也没想太多,随手发了一张生活大头照。结果当然是能够想象:太难看了!好想重拍!哭晕在厕所!
毕业后最大的感触,还是茫然无措。在这之前,大家都走在同一条康庄大道上。但现在,摆在面前的分岔口太多了,不知道怎么选,也不知道哪一条适合自己,唯有不断试错。
我大学读的是设计专业,一开始还想着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后面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坐在电脑前面画插图。刚好师姐工作室需要帮忙搞艺术展厅,我也就去了。实习期一个月2000块工资,在武汉租着1300块的房子,花呗的额度也就是我能花钱的额度,就是这么卡着用钱,头发还掉一大撮大撮掉。
还有难以启齿的事情是,毕业前夕,我分手了。
当时疫情封闭,我和他异地将近5个月,隔着手机屏幕只有无尽的争吵。当两个人要做出现实的人生选择时,4年感情经不起太多敲打:我想回老家,他想待在北京;我追求小地方的灯火阑珊,他向往大城市的车水马龙。
我和他想要的东西不一样,也互不让步。本来还想着要不要试着妥协,和他北漂一段时间,但后来才知道,他在毕业前几个月前就拿到两家互联网大厂的offer,而我甚至一无所知。
既然从始至终,我都不在他的人生计划里,那就不如分开吧。毕业季来了,我的青春也就留在学校。
10月底,我从武汉飞往云南,打算好好散散心。(受访者提供)
走出校门,就要面对现实的选择。父母一再劝说,考公务员就是最稳妥的出路,试错成本小。我也就选择了回到老家考公务员,现在总算顺利“上岸”了。
许个愿吧,希望2021年,家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入职1个月,我遭遇职场PUA
大绿菜头 佛山
2020年春招开始,每天睡醒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招聘类App。从Boss直聘到前程无忧,5个求职软件挨个刷。
那时候的生活好像是个圆圈,围绕着就业而展开,筛选企业、投简历、面试、笔试。但一直没有收到满意的offer,这样的日子持续好几个月,成了死循环。
身边同学陆续找到心仪工作,焦虑越发强烈。唯有降低求职要求和期望值,求职标准从最开始的100人以上的小企业、工作内容和专业对口,到后来几乎来者不拒,能混口饭吃就好。
2020年6月,一家初创型的传媒公司通过招聘App联系了我。我一看,专业还挺对口,参加面试后,两周就顺利入职。
入职当天,我就发现了一些蹊跷。十人都不到的钉钉工作群,在我刚进去的时候,群名从XX传媒改成了xx网(知名媒体)工作室;老板时不时在群里贡献“心灵毒鸡汤”:“现在不奋斗,以后拿什么回报自己”、“梦想就在前方,人要时刻怀着热血”。
但当时也没太当回事,主要是太急迫地需要一份工作,加之同事间氛围好,老板娘还时不时买零食糕点分享。我还想着,这或许就是不同于大企业的人情味吧,反正能够安定下来了,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获得足够的回报和收获。
直到上班第三天,有同事离职之前留下了一句话:“钱少事多,没保障,赶紧跑吧”。用他的话来说,入职两年到手工资还不到4000块,还不如流水线工人,和公司没签正式的劳动合同,想要签约总是被人力资源同事支吾过去。
听到这话,整个人都不好了,懵了。
回想起当时跟老板提到工资要求5000块以上、五险一金要买全,他确实没有正面回应,“算上提成,有时候会超过这个数”,“那种东西没多少钱,自己买也行,你绩效上去了啥都好说”。
作为没有社会经验的小白,当时我的确是信了,也感觉自己被骗了。
公司换了好几个“马甲”:有时是某知名媒体工作室,有时是某互联网大厂外包公司。分工也不明确:岗位是文案编辑,但没有负责的项目,每天就是打杂。
我想辞职,但得先找到一份新的工作。
平安夜那晚(入职新公司),在餐厅边吃饭边加班。虽然累,但却是值得的。(受访者提供)
幸运的是,转正之际就收到另一家大企业的offer。于是,我找老板摊牌。才刚说到“离职”,就遭一顿猛批。“这个行业圈子很小的,你的新公司我也认识人,对你日后影响很大。”“很多同事对你有意见,我是觉得你有潜力才留下你,给了很多资源栽培你。”
初入职场,我觉得他有种威胁的意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害怕,他会在背后整我。可顾不了那么多了,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赶紧走。当我转述这些话给我的朋友时,他们都认为我被职场PUA了,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很厌恶那个时刻。
还好,我从坑里跳出来了,来到一家大企业,工作步入正轨。
工作上刚认识的小姐姐送的圣诞礼物。(受访者提供)
作为经历过初创公司的职场小白,想告诫还在找工作的朋友们,找工作的时候要和老板谈好工资,不要因为着急找工作,盲目降低自己的薪酬期望(当然不能太离谱,还是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能力和市场水平)。最重要的是,务必务必签劳动合同。
“待就业”,学校打了十多通询问电话
阿皮 潮州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是2020年快要结束了的时候,正好是我居家待业的“一周年”。
很多人都说2020年是魔幻的一年。反复的疫情,让一部分人一夜暴富,但更多人要忙碌工作,还要担心健康,烦恼经济形势下行会不会被裁员。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的2020年也在焦虑与不安中,稀里糊涂地过去了。
2019年底我结束学业,在家准备开春省考。在度过一小段闲暇的时光后,很快就传来了武汉封城的消息。一时间,每天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疫情的消息。
我老家经济相对落后,流动人口比较少,除了响应必要政策,封闭公共场所外,人们该上街的依旧上街,甚至连戴口罩的人都很少,病毒似乎遗忘了这个海滨小县城。
我的生活并没有被疫情打乱,依旧复习、吃喝,直到本应当三月就公布的省考公告,迟迟没有出现。
我自以为是乐观的人。可当身边同学陆续传来就业的消息,我却专注考公而放弃所有实习和应聘的机会时,既羡慕又不安。一方面我变成了“家里蹲”青年,衣食住行全部依赖父母;另一方面,疫情愈演愈烈,省考是否能如期进行成为了未知数。
当然,焦急的也不止我,还有学校。
老师们四处搜集各种招聘信息,发到年级大群。每天打开微信群,总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岗位信息,专业相关的,不相关的,都有,甚至连酒店招聘保洁的信息都有。老师们喊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口号,让我们感觉自己像商品,能够顺利给卖出去(就业)就行,岗位匹配度和发展前景不太要紧,目的只有一个:“消灭”待业大学生。
我这种待业青年,甚至得到了特别的关照。老师时不时就打电话过来询问就业情况。2020年最后四个月,我接到老师打来的10多通电话。
在这接二连三的电话轰炸中,我顺利通过公考的系列考验,等待结果。2020年8月,公告虽姗姗来迟,但还是让我心中大石落地。如今的我,没事钓钓鱼、打打游戏,享受着上班前最后一段清闲时光。当然,也有跳出舒适圈、变成“社畜”的不安。
待业在家,出海钓鱼成了我的爱好。(受访者提供)
2020已然成为过往,但未来历史肯定会不断回顾这一年。95后应届毕业生们在这一年集体陷入了低谷,一顿茫然无措过后,被抛到了庞大的社会机器中。于汹涌浪潮中翻滚、于黑夜中提灯夜行。但祝愿各位走过这段路后,仍能不愧对自己当年的选择。